鲸探宇宙漫游指南·鲸探研究所

以旅行者的视角·带你探索广袤的鲸探元宇宙


中国十大行书

中国古代十个优秀行书作品的总称

中国十大行书即:

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颜真卿《祭侄文稿》、苏轼《黄州寒食帖》、王珣《伯远帖》、杨凝式《韭花帖》、柳公权《蒙诏帖》、欧阳询《张翰思鲈帖》、《蜀素帖》、黄庭坚《松风阁诗帖》以及李建中《土母帖》。

鲸探宇宙里的【中国十大行书】

藏品排名不分先后

PS:点击“藏品名称”可跳转藏品,点击“作者名称”可跳转其在鲸探上已发行个人藏品集,点击“博物馆”可跳转鲸探上此博物馆已发行藏品

兰亭序王羲之已失传
祭侄文稿颜真卿唐朝台北故宫博物院
寒食帖苏轼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
伯远帖王珣北京故宫博物院
韭花帖杨凝式唐末五代无锡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
蒙诏帖柳公权(存疑)北京故宫博物院
张翰帖欧阳询北京故宫博物院
蜀素帖米芾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
松风阁诗帖黄庭坚台北故宫博物院
土母帖李建中台北故宫博物院

祭侄文稿

监制/授权方:中国文促会

发行方:东方一贤

现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10000

发售价:空投(购买60R空间场景空投:祭侄文稿+寒食帖+争座位帖)

祭侄文稿-局部图

《祭侄文稿》(全称为《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》)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(758年)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,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
《祭侄文稿》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。共二十三行,凡二百三十四字。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,挺身而出,坚决抵抗,以致“父陷子死,巢倾卵覆”、取义成仁之事。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,书法气势磅礴,纵笔豪放,一气呵成。

《祭侄文稿》与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北宋苏轼的行书《黄州寒食帖》并称为“天下三大行书”,亦被誉为“天下行书第二”。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,不顾笔墨之工拙,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,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。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,故《祭侄文稿》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。

寒食帖

监制/授权方:中国文促会

发行方:东方一贤

现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10000

发售价:空投(购买60R空间场景空投:祭侄文稿+寒食帖+争座位帖)

寒食帖-局部图

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。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,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。诗写得苍凉多情,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。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,有感 而出的。通篇书法起伏跌宕,光彩照人,气势奔放,而无荒率之笔。《寒食诗帖》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, 被称为“天下第三行书”,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。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:“此书兼颜鲁公,杨少师, 李西台笔意,试使东坡复为之,未必及此。”

伯远帖

监制/授权方:故宫宫苑

发行方:叁岁(北京)

现藏:北京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2000

发售价:25R(盲盒)

伯远帖-局部图

《伯远帖》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。

《伯远帖》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,其行笔自然流畅,俊丽秀雅,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。全篇随其本字之形,顺其自然之态,而又通篇和悦,自然一体,有如天成。

《伯远帖》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,与《快雪时晴帖》、《中秋帖》并称为“中华十大传世名帖”之首的“三希帖”,亦被列为“天下十大行书”之一,排行第四。

韭花帖

监制/授权方:未发售

发行方:未发售

现藏:无锡博物院、台北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未发售

发售价:未发售

韭花帖-局部图

《韭花帖》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,有“天下第五行书”之称,现存3个藏本,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,罗振玉藏本不知去向。

《韭花帖》是杨凝式醒后饥饿无比,得韭花珍馐而食,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写下。字体点画生动,结构端稳,风神简静,全帖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,结体妍丽,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。用笔一丝不苟,却不显得古板呆滞,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。

蒙诏帖

监制/授权方:故宫宫苑

发行方:叁岁(北京)

现藏:北京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2500玫

发售价:25R(盲盒)

蒙诏帖-局部图

《蒙诏帖》(又称《翰林帖》)是由唐代书法家、诗人柳公权于长庆元年(公元821年)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。

《蒙诏帖》计7行,27字。此帖字形长短宽窄不一,或断或连,笔墨浓淡轻重有致,线条以中锋为主,饱满圆厚。在用笔方式上,有二王为代表的“一搨直下”,也有颜真卿为代表的“篆籀绞转”。

《蒙诏帖》曾被世人誉为“天下第六行书”

张翰帖

监制/授权方:故宫宫苑

发行方:叁岁(北京)

现藏:北京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3500玫

发售价:25R(盲盒)

张翰帖

《张翰帖》,又名《张翰思鲈帖》《季鹰帖》,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,有“天下第七行书”之称。

《张翰帖》内容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;该帖为唐人钩填本,笔墨厚重,锋棱稍差;章法注重行气的贯通,字体修长严谨,笔力刚劲挺拨,字距较小,行距较大,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,给人以清新整饬之感

蜀素帖

监制/授权方:未发售

发行方:未发售

现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未发售

发售价:未发售

蜀素帖-局部图

《蜀素帖》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(1088年)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。

《蜀素帖》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,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。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,天真自然为旨归,通体笔法跳荡精致、结体变化多端、笔势沉着痛快。

《蜀素帖》被后人誉为“中华第一美帖”,是“中华十大传世名帖”之一。人称“天下第八行书”。

松风阁诗帖

监制/授权方:未发售

发行方:未发售

现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未发售

发售价:未发售

松风阁诗帖-局部图

《松风阁诗帖》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,墨迹纸本,纵32.8厘米 横219.2厘米,全文计29行,153字。

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,海拔160多米,古称樊山,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、宴饮祭天的地方。宋徽宗崇宁元年(1102)九月,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,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,在此过夜,听松涛而成韵。

土母帖

监制/授权方:未发售

发行方:未发售

现藏:台北故宫博物院

发行量:未发售

发售价:未发售

土母帖-局部图

北宋初期的书法,承袭唐人的传统,以丰肥为美。李建中是北宋初期的书法名家,他的书法骨肉停匀,神气清秀,对宋代书家有很深的影响。除了黄庭坚曾以“肥而不剩肉”的世间美女赞誉他的字之外,《宋史》本传中,也称赞他“行笔尤工,多构新体,草、隶、篆、籀、八分亦妙”。

这幅作品又名“土母帖”,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。天下十大行书之一,北宋初期的书法,承袭唐人的传统,以丰肥为美。李建中是北宋初期的书法名家,他的书法骨肉停匀,神气清秀,对宋代书家有很深的影响。除了黄庭坚曾以“肥而不剩肉”的世间美女赞誉他的字之外,《宋史》本传中,也称赞他“行笔尤工,多构新体,草、隶、篆、籀、八分亦妙”。

这幅作品又名“土母帖”,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。天下十大行书之一,土母帖排第十。 作品中,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,用笔沉着而丰腴。虽写的是行书,但起笔、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,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。此外,由于尺牍内提及“新安门”,地近洛阳,所以推测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写。排第十。 作品中,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,用笔沉着而丰腴。虽写的是行书,但起笔、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,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。此外,由于尺牍内提及“新安门”,地近洛阳,所以推测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写。